#1
2012年7月25日
2012年7月14日
2012年7月9日
2012年5月18日
2012年2月4日
2012年1月16日
防震新科技
將summicron-m 50接在數位機身Olympus E-P1上,焦長變成100mm了。拍攝的時候環境光很低,為了足夠的景深將光圈定在f4,機身感度設成800,結果快門僅1/8秒,現場又沒有可依托的柱子檯面,我也沒有腳架可用,只能手持按快門。
忽然想到E-P1機身有防震機能,開啟並將焦長設為50mm後,屏住呼吸喀擦,得到這張看起來還清楚的照片。
可見新科技真的是……行!!
and....1/15s
標籤:
實戰,
E-P1,
Leica,
summicron-m 50
2012年1月10日
RF婚禮攝影
前些時候兼職做婚禮攝影的朋友知道我用Leica相機,分享了一個英國籍的職業婚攝Jeff Ascough的作品。google一下這老哥的大名,除了本人的官網與blog外,光是訪談與介紹的網頁就有好幾串,顯然不只作品了得還很會經營網路事業(相比起來臭脾氣的B. Gilden就低調多了)。
看網路影片,Jeff用四部M6,配的是應該是28/2, 50/1, 35/1.4, 50/2(not for sure)。影片可在中國海盜影音網土豆打Jeff全名找到。他的作品有種寫實的氣氛,除了準確地掌握到微妙的動作與表情瞬間外,對光線與畫面構成也有精彩的安排,不過許多明顯經過裁切就是。也許因為不使用閃燈,因此有許多開放光圈的照片。照片漸暗的四角以及bokeh把主題烘托出來。
不過現在Jeff老兄已經不用M6接案啦。雖然手上確實有許多Leica鏡頭,他還是毅然決然換用Canon 5D markII了。
水管上還有Jeff用Canon印表機輸出作品的訪談,這老哥應該得到Canon不少贊助才是。問題是為何不換M9呢?
Jeff曾經在blog上分享他的換機理由,但blog原文已經消失(不知為何),剩被網友引用的重點。如下:
Leica連動測距相機的優點:體積很小,快門聲很輕微,1/8秒的快門也不手震。DSLR(5D II)的優點則有:觀影窗可精確構圖,可live view取景,高感度低雜訊。
總之Jeff放棄了RF作為職業工具了,顯然M9於他而言是不合格的。理由不明,也許是性能,也許是價格?但還是有器材控Steve Huff願意為M9背書,說是婚禮攝影也可用的。
通篇是溢美之辭,而且照片比Jeff差多了。Jeff的選擇應該是比較可信的。
標籤:
photographer,
wedding
2012年1月9日
X-Pro1新感光元件
source: fujifilm official site
X-Pro1採用富士新研發的1600像素,APS-C大的CMOS感光元件,呼名X-trans。有別於過去感光元件上RGB三色的固定排列法,X-trans上的三色排列為隨機式,據網頁上說明此設計靈感得自於底片上銀鹽粒子的不規則排列,可大大降低傳統感光元件會有的摩爾紋與偽色效應,因此可以取消置於感光元件與鏡頭之間光路上的低通濾鏡(low-pass filter),提高解析度與辨色力。
富士把話講的很滿:「該革命性的感光元件使解析力達到新的高度,解放所有鏡頭的光學品質」。這句話是在說要吃下轉接市場嗎?
X-Pro1採用富士新研發的1600像素,APS-C大的CMOS感光元件,呼名X-trans。有別於過去感光元件上RGB三色的固定排列法,X-trans上的三色排列為隨機式,據網頁上說明此設計靈感得自於底片上銀鹽粒子的不規則排列,可大大降低傳統感光元件會有的摩爾紋與偽色效應,因此可以取消置於感光元件與鏡頭之間光路上的低通濾鏡(low-pass filter),提高解析度與辨色力。
富士把話講的很滿:「該革命性的感光元件使解析力達到新的高度,解放所有鏡頭的光學品質」。這句話是在說要吃下轉接市場嗎?
標籤:
fujifilm Xpro1,
gears
X-Pro1的觀景窗
source: fujifilm official site
X-Pro1終於公開了(請見富士網頁)!簡單整理個人比較關心的混合式觀景窗特性(Hybrid Multi Finder):
1. 如同X100,可手動切換光學觀景窗(Optical Viewfinder,OVF)與電子觀景窗(Electronic Viewfinder, EVF)。
2. OVF內為兩種倍率,分別為0.37x與0.6x,接上廣角鏡時為(比如新發表的18mm)為0.37x;接上中望遠鏡(35mm & 60mm)時,切入放大鏡片擋在原來的OVF鏡組前,放大成0.6x。機身判定交換鏡頭自動切換放大倍率。不論哪一種倍率,都會自動顯示對應焦距的亮框線。可在機身上手動設定鏡頭焦距即對應的框線(因此框線應為電子式),以及放大倍率。
不確定框線會否隨著對焦距離移動,修正取景誤差!OVF中間一固定小框為對焦框,不具疊影機能。
OVF內即時顯示拍攝資訊,包括:對焦尺、對焦物距離、光圈、快門、曝光值、感度、拍攝模式等。對焦尺上標出與光圈對應的景深範圍,與對焦物距離指標合併可判定是否主題是否落入景深內!
3. 可通過機身前方撥桿切入EVF,通過EVF將看到與鏡頭所得100%相同的即時視野,因此取消框線。適用於要精確構圖(避免OVF機構的框線取景誤差),以及放大微距的攝影需求。
--
雖然OVF的設計大概如之前的幻想,但關鍵的對焦機構則整個被打臉。
按dpreview的介紹,OVF/EVF撥桿上方的裝置是LED對焦輔助燈,以及立體聲收音麥克風,不是什麼鬼超音波測距裝置。
X-Pro 1的對焦仍與現行所有廠家的EVIL機一樣是TTL對比對焦。也就是快門簾必須全時開啟,按下快門時的動作是關-開-關-開,而不是SLR的開-關。
EVIL快門簾這樣刷刷刷的真的很吵,難道沒有像M機一樣的解法嗎?
X-Pro1終於公開了(請見富士網頁)!簡單整理個人比較關心的混合式觀景窗特性(Hybrid Multi Finder):
1. 如同X100,可手動切換光學觀景窗(Optical Viewfinder,OVF)與電子觀景窗(Electronic Viewfinder, EVF)。
2. OVF內為兩種倍率,分別為0.37x與0.6x,接上廣角鏡時為(比如新發表的18mm)為0.37x;接上中望遠鏡(35mm & 60mm)時,切入放大鏡片擋在原來的OVF鏡組前,放大成0.6x。機身判定交換鏡頭自動切換放大倍率。不論哪一種倍率,都會自動顯示對應焦距的亮框線。可在機身上手動設定鏡頭焦距即對應的框線(因此框線應為電子式),以及放大倍率。
不確定框線會否隨著對焦距離移動,修正取景誤差!OVF中間一固定小框為對焦框,不具疊影機能。
OVF內即時顯示拍攝資訊,包括:對焦尺、對焦物距離、光圈、快門、曝光值、感度、拍攝模式等。對焦尺上標出與光圈對應的景深範圍,與對焦物距離指標合併可判定是否主題是否落入景深內!
3. 可通過機身前方撥桿切入EVF,通過EVF將看到與鏡頭所得100%相同的即時視野,因此取消框線。適用於要精確構圖(避免OVF機構的框線取景誤差),以及放大微距的攝影需求。
--
雖然OVF的設計大概如之前的幻想,但關鍵的對焦機構則整個被打臉。
按dpreview的介紹,OVF/EVF撥桿上方的裝置是LED對焦輔助燈,以及立體聲收音麥克風,不是什麼鬼超音波測距裝置。
X-Pro 1的對焦仍與現行所有廠家的EVIL機一樣是TTL對比對焦。也就是快門簾必須全時開啟,按下快門時的動作是關-開-關-開,而不是SLR的開-關。
EVIL快門簾這樣刷刷刷的真的很吵,難道沒有像M機一樣的解法嗎?
標籤:
fujifilm Xpro1,
gears
2012年1月8日
富士X-Pro1 rumors更新
soruce: mirrolessrumors
點上Mirrorlessrumors網站,又看到新消息了,重點如下:
1. X-Pro1 的光學觀景窗將內建0.37x與0.6x兩種倍率,0.37x適用廣角鏡(for 18mm),0.6x為望遠(for 35mm, 60mm),應可自動切換。並在安裝第三方鏡頭時,可手動切換倍率。
2. 富士將在2012年發表更多X接環鏡頭,以及leica-m鏡頭轉接環。
3. 使用轉接鏡頭時,目視合焦判定機制不明,可能是切到EVF。
4. 新感光元件讓紅藍綠三色以六乘六一組隨機排列,因此可以取消低通濾鏡的使用提高畫質,但資料流量大增,富士開發全新處理器對應。進一步該感光元件性能與特點不明,不確定是否為富士已登記專利的有機感光元件。
5. 有專用閃燈。
6. 可換手把。
美國Amazon上已可預購X-pro1,並有網頁列出鏡頭性能諸元。單機身預購價為USD. 1,699。鏡頭如下:
35/1.4:六群八枚(含一枚非球面鏡)。採用52mm濾鏡。
18/2:七群八枚(含兩枚非球面鏡)。採用52mm濾鏡。
60微距:八群十枚(含一枚非球面鏡與一枚超低色散鏡)。採用39mm濾鏡。
但網頁只出現一下就被拿掉了…
除了感光元件的性能是注目點外,轉接環的消息也很令人振奮:為了Leica M鏡頭內建切換倍率的OVF終於實現(雖然說不過是ovf可變焦的老梗),不必為了廣角與望遠鏡頭分開買機身了!不過為何指定0.37x與0.6x兩種倍率令人納悶,難道ovf不能無段變焦嗎?
--
補充小知識:
這裡只講有光學觀景窗的相機!!(四五和用LCD取景的數位小相機都不算)。
單眼反射式(SLR)和Hasselblad這類相機可以讓鏡頭射入的光線折射從光學觀景窗出去,因此目視所得與鏡頭所得一致,差別在亮度與邊框大小。
沒有反光鏡機構的相機,相機從光學觀景窗看出去,與鏡頭實際取景並不一致。如果是固定鏡頭的相機,單配一個與鏡頭視角相當的觀景窗即可,比如雙眼反射式相機(Twin-Lens Reflex, TLR)或定焦隨身小相機/傻瓜相機(compact camera)。但如果機身為可交換鏡頭,獨立的光學觀景窗就必須相辦法與鏡頭連動,取得類似畫面以利取景構圖。
在Contax G1/G2的例子裡,是使光學觀景窗可變焦,由機身判定裝上何種鏡頭後將觀景窗推拉到指定視角。在Leica M系列,則是使用框線標示。也就是在固定的觀景窗視野裡,用亮線框出不同鏡頭的視角,框線內為鏡頭實際取景範圍。請看:
source: Chasing Light
由於是固定的觀景窗,因此如果安裝上過廣的鏡頭,就無法看到框外的範圍,所謂的「爆框」。如果安裝過遠的鏡頭,則框線內範圍變得很窄,看得會很吃力。因此對應不同的鏡頭使用需求,Leica M提供不同倍率的機身。標準為0.72x,內有28, 35, 50, 75, 90, 135六個焦段的框線。如果經常使用廣角鏡頭,有0.58x的機身,看出去28, 35, 50較廣較舒服。如果較常使用望遠鏡頭,則有0.85x的機身,這樣75, 90, 135的就看得較清楚。另有0.91的機身,沒有放大與縮小的視角,看起來最直觀最爽,可惜只配在老機M3上。
所以為了要兼顧全焦段需要又要用得爽,最好是0.85, 0.58各有一部。那為什麼不內建切換倍率的光學鏡組就好了?
管他的,Leica辦不到,Fujifilm辦到了,爽~
點上Mirrorlessrumors網站,又看到新消息了,重點如下:
1. X-Pro1 的光學觀景窗將內建0.37x與0.6x兩種倍率,0.37x適用廣角鏡(for 18mm),0.6x為望遠(for 35mm, 60mm),應可自動切換。並在安裝第三方鏡頭時,可手動切換倍率。
2. 富士將在2012年發表更多X接環鏡頭,以及leica-m鏡頭轉接環。
3. 使用轉接鏡頭時,目視合焦判定機制不明,可能是切到EVF。
4. 新感光元件讓紅藍綠三色以六乘六一組隨機排列,因此可以取消低通濾鏡的使用提高畫質,但資料流量大增,富士開發全新處理器對應。進一步該感光元件性能與特點不明,不確定是否為富士已登記專利的有機感光元件。
5. 有專用閃燈。
6. 可換手把。
美國Amazon上已可預購X-pro1,並有網頁列出鏡頭性能諸元。單機身預購價為USD. 1,699。鏡頭如下:
35/1.4:六群八枚(含一枚非球面鏡)。採用52mm濾鏡。
18/2:七群八枚(含兩枚非球面鏡)。採用52mm濾鏡。
60微距:八群十枚(含一枚非球面鏡與一枚超低色散鏡)。採用39mm濾鏡。
但網頁只出現一下就被拿掉了…
除了感光元件的性能是注目點外,轉接環的消息也很令人振奮:為了Leica M鏡頭內建切換倍率的OVF終於實現(雖然說不過是ovf可變焦的老梗),不必為了廣角與望遠鏡頭分開買機身了!不過為何指定0.37x與0.6x兩種倍率令人納悶,難道ovf不能無段變焦嗎?
--
補充小知識:
這裡只講有光學觀景窗的相機!!(四五和用LCD取景的數位小相機都不算)。
單眼反射式(SLR)和Hasselblad這類相機可以讓鏡頭射入的光線折射從光學觀景窗出去,因此目視所得與鏡頭所得一致,差別在亮度與邊框大小。
沒有反光鏡機構的相機,相機從光學觀景窗看出去,與鏡頭實際取景並不一致。如果是固定鏡頭的相機,單配一個與鏡頭視角相當的觀景窗即可,比如雙眼反射式相機(Twin-Lens Reflex, TLR)或定焦隨身小相機/傻瓜相機(compact camera)。但如果機身為可交換鏡頭,獨立的光學觀景窗就必須相辦法與鏡頭連動,取得類似畫面以利取景構圖。
在Contax G1/G2的例子裡,是使光學觀景窗可變焦,由機身判定裝上何種鏡頭後將觀景窗推拉到指定視角。在Leica M系列,則是使用框線標示。也就是在固定的觀景窗視野裡,用亮線框出不同鏡頭的視角,框線內為鏡頭實際取景範圍。請看:
source: Chasing Light
由於是固定的觀景窗,因此如果安裝上過廣的鏡頭,就無法看到框外的範圍,所謂的「爆框」。如果安裝過遠的鏡頭,則框線內範圍變得很窄,看得會很吃力。因此對應不同的鏡頭使用需求,Leica M提供不同倍率的機身。標準為0.72x,內有28, 35, 50, 75, 90, 135六個焦段的框線。如果經常使用廣角鏡頭,有0.58x的機身,看出去28, 35, 50較廣較舒服。如果較常使用望遠鏡頭,則有0.85x的機身,這樣75, 90, 135的就看得較清楚。另有0.91的機身,沒有放大與縮小的視角,看起來最直觀最爽,可惜只配在老機M3上。
所以為了要兼顧全焦段需要又要用得爽,最好是0.85, 0.58各有一部。那為什麼不內建切換倍率的光學鏡組就好了?
管他的,Leica辦不到,Fujifilm辦到了,爽~
標籤:
fujifilm Xpro1,
gears
2012年1月5日
對富士X-pro1謠言露出的雜感
souruce: mirrorlessrumors
哇嗚,夢想中的數位像機終於實體化了。即將發表的Fujifilm X-Pro1,有光學觀景窗的可換鏡頭無反光鏡相機!
從mirrorless rumor網站中公佈的資料顯示,這部Pro1與市面上無反鏡鏡可交換鏡頭相機最大的不同,在於配備了光學觀景窗,並可隨著不同視角的鏡頭變換視野。雖然這在光榮的Contax G1以及G2上就已經實現,但是在配有LCD可realtime取景的數位相機上,這是頭一遭。
這麼說,Leica迷一定抗議,因為數位Leica M機也延用了過去的光學連動對焦機構,X-pro1不是第一部。
如果看造型,X-Pro1是有Leica M機的影子,Leica迷的抗議也沒錯。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,最大的不同就在那個對焦機構啊!Leica M系列到今天都不能realtime取景,它的對焦方式還是一百年前就已經開發出來的連動測距機構。利用三角函數的原理,機身上除光學觀景窗外得另配有一個測距用的,與手動對焦機構連動的小窗,供疊影對焦。以下圖的Leica M9為例,疊影用小窗位在M9刻字與紅可樂標中間。Leica M系列為了交換鏡頭的不同視角,另外再挖了一個窗提供框線,位在紅可樂標與光學觀景窗的中間。根據三角函數的原理,疊影窗和觀景窗的距離愈遠,對焦精度愈高。(關於連動測距的對焦原理與框線,可看徠卡迷網站上LEICA M 型相機測距儀的精確度一文)
source: 興華拓展
可是看看富士的X-pro1吧,機身正面上部,除了光學觀景窗開在同一位置,並沒有疊影對焦機構。取代疊影窗的是一個小開口,這應該是底片時代常見於小相機的紅外線or超音波對焦機構,可對目標物發射紅外線或超音波並計算反射訊號回傳的時間差,推估距離供鏡頭對焦。這個過程都是自動的,也就是AF機能!相機AF機構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,Leica M系列的鏡頭裡仍然只有玻璃鏡片,沒有電子訊號接點沒有微型馬達,只能手動用目測判定合焦。聽說就是這個靠眼手合一的手動對焦機制,把H. Bresson和許多知名攝影家的眼睛搞殘了…
source: Leica News & Rumors
然而底片小相機通常是不可換鏡頭的,光圈通常也較小可以容忍較低的對焦精度。直到Contax G1與二代目G2問市,才使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自動對焦相機(有夠饒舌)實用化。僅管Contax G系列光學與電子系能都「非常」優異,還是被數位浪潮吞沒而退出市場。
奇怪的是,交換鏡頭無反鏡自動對焦相機的嘗試,在G系列後似乎就終止了。數位時代開始後,隨身Compact DC主要採用對比對焦(contrast focus),感光元件同時處理截取影像與對焦的工作,快門反應慢只適用業餘需求;數位交換鏡頭單眼反射式相機(DSLR)則採用相位對焦(phase-detection focus),利用獨立的相位感測器對焦控制鏡頭鏡片,快門反應可以更快。後來M4/3聯盟與Sony,三爽牌在2009年投入了無反光鏡交換鏡頭數位相機的市場後,藉由處理速度更快的晶片提升了感光元件圖片更新率,提升對比對焦的效率,使快門反應提升到了與DSLR相當的速度了。
but, 一切問題就在這個but!使用對比對焦的相機,一定要開著感光元件燒相機才能運作!於是這類相機單顆電池的可拍攝張數遠遠不如DSLR(包括Sony新的半透鏡式相機a77, a55)。耗電、大面積感光元件的散熱以及升溫造成的影像熱雜訊,都是設計上必須克服的技術問題。
所以富士在X-Pro1上繞了個彎,採用了曾經普及的超音波or紅外線對焦,讓感光元件可以像底片或DSLR一樣只負責截取瞬間影像就好了。於是和當前EVIL相機相比解決了耗電與過熱難題,簡化快門運作步驟提高反應時間;和DSLR相比當然是省下分光給相位對焦用的反光鏡室,機身縮小且機構單純化,省掉反光鏡翻來翻去的震動聲音,提高系統可靠度。
但缺點是,單靠超音波or紅外線對焦,只能中央單點對焦。而且使用者自觀景窗看出去的對焦點、鏡頭自身的對焦點,以及對焦機構瞄準的對焦點,將隨著對焦距離愈遠而出現愈大的誤差。這也是為什麼Contax G90 sonnar鏡頭裝上G1,G2容易迷焦的原因,是這種對焦機構的限制。
為解決這個問題,X-pro1可能在一年前發表的x100的基礎上,加入混合對焦機能。也就是結合紅外線對焦,以及感光元件的對比對焦。在近攝微距以及望遠的鏡頭上,採用感光元件作對比對焦;而在28-90之間的焦段,則使用紅外線對焦。
這在使用者端有什麼好處呢?在街頭快拍(snapshot)與報導攝影上,習慣定焦鏡視角的攝影者為了獵取所見即所得的影像,機器儘可能快的快門反應時間是必要的。Xpro1採用紅外線對焦機能與光學觀影窗攝影時,應該可得最佳快門反應速度,並且因為感光元件不必實時開啟,相機可以在低電流下維持隨時可用的待機狀態。
當有微距與望遠的需要時,再打開快門簾用感光元件作對比對焦,這種不搶快的時候快門反應速度可以差一些沒關係。換句話說,用在100mm以內的街拍,X-pro1的性能是最強的;如果要望遠拍攝運動題材,就力有未逮了吧~
富士給X100包裝成街拍機的用心,延伸到X-pro1上。或倒過來回頭看,X100是X-Pro1的實驗機。以街拍機浪攝流包裝的X100的銷售量,說明了市場對這類相機的需求是存在的。在這個基礎上富士才繼續開發下去的吧?
回到本文一開始拿Leica M機的對比。M機的定位原本就在街拍上,使用光學觀景窗與定焦鏡的拍照真是讓人愉快啊。但目前獨占高階街拍機市場數位Leica M機,性能非常落後,而且天殺的訂價明顯超過Leica應得的合理報酬(看AG Leica財報滿出來的現金就知道,它的產品訂價超過成本太多了),精品行銷路線已指定專賣給品味一流技術三流的業餘玩家。攀附不上一流品味的普通人,還有若買了M9與鏡頭工作必然回不了本的職業攝影師,就在當前的市場選擇上浮沉。
富士以更先進的對焦機能與更合理的價格切入高階街拍機的市場,真的是可喜可賀。也給Leica獨占的市場一記重擊!
不過話說回來,這相機顯然不是瞄準入門的攝影使用者。富士一發表的鏡頭全為定焦,目前Sony, Samsung, Olympus, Panasonic,甚至是Ricoh GXR系列都沒有敢這麼做,因為對初期的市場開發不利。再者是光學觀景窗沒有景深預覽的能力,框與實拍圖有些許誤差,都是進階使用者才能容忍或說轉化為優勢的奇特屬性。
或說,X-Pro1上市後,看到消費者這麼抱怨:「光學觀景窗很難用,只是省電而已沒必要啊…希望富士可以取消光學觀景窗的設計並降低售價」,應該不意外。對於這種意見我的看法是:閣下,OVF正好是這相機的亮點啊。
至於所謂的高階街拍機市場,很難具體形容,可以見這個日本blogTokyocamerastyle的抽樣。
哇嗚,夢想中的數位像機終於實體化了。即將發表的Fujifilm X-Pro1,有光學觀景窗的可換鏡頭無反光鏡相機!
從mirrorless rumor網站中公佈的資料顯示,這部Pro1與市面上無反鏡鏡可交換鏡頭相機最大的不同,在於配備了光學觀景窗,並可隨著不同視角的鏡頭變換視野。雖然這在光榮的Contax G1以及G2上就已經實現,但是在配有LCD可realtime取景的數位相機上,這是頭一遭。
這麼說,Leica迷一定抗議,因為數位Leica M機也延用了過去的光學連動對焦機構,X-pro1不是第一部。
如果看造型,X-Pro1是有Leica M機的影子,Leica迷的抗議也沒錯。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,最大的不同就在那個對焦機構啊!Leica M系列到今天都不能realtime取景,它的對焦方式還是一百年前就已經開發出來的連動測距機構。利用三角函數的原理,機身上除光學觀景窗外得另配有一個測距用的,與手動對焦機構連動的小窗,供疊影對焦。以下圖的Leica M9為例,疊影用小窗位在M9刻字與紅可樂標中間。Leica M系列為了交換鏡頭的不同視角,另外再挖了一個窗提供框線,位在紅可樂標與光學觀景窗的中間。根據三角函數的原理,疊影窗和觀景窗的距離愈遠,對焦精度愈高。(關於連動測距的對焦原理與框線,可看徠卡迷網站上LEICA M 型相機測距儀的精確度一文)
source: 興華拓展
可是看看富士的X-pro1吧,機身正面上部,除了光學觀景窗開在同一位置,並沒有疊影對焦機構。取代疊影窗的是一個小開口,這應該是底片時代常見於小相機的紅外線or超音波對焦機構,可對目標物發射紅外線或超音波並計算反射訊號回傳的時間差,推估距離供鏡頭對焦。這個過程都是自動的,也就是AF機能!相機AF機構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,Leica M系列的鏡頭裡仍然只有玻璃鏡片,沒有電子訊號接點沒有微型馬達,只能手動用目測判定合焦。聽說就是這個靠眼手合一的手動對焦機制,把H. Bresson和許多知名攝影家的眼睛搞殘了…
source: Leica News & Rumors
然而底片小相機通常是不可換鏡頭的,光圈通常也較小可以容忍較低的對焦精度。直到Contax G1與二代目G2問市,才使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自動對焦相機(有夠饒舌)實用化。僅管Contax G系列光學與電子系能都「非常」優異,還是被數位浪潮吞沒而退出市場。
奇怪的是,交換鏡頭無反鏡自動對焦相機的嘗試,在G系列後似乎就終止了。數位時代開始後,隨身Compact DC主要採用對比對焦(contrast focus),感光元件同時處理截取影像與對焦的工作,快門反應慢只適用業餘需求;數位交換鏡頭單眼反射式相機(DSLR)則採用相位對焦(phase-detection focus),利用獨立的相位感測器對焦控制鏡頭鏡片,快門反應可以更快。後來M4/3聯盟與Sony,三爽牌在2009年投入了無反光鏡交換鏡頭數位相機的市場後,藉由處理速度更快的晶片提升了感光元件圖片更新率,提升對比對焦的效率,使快門反應提升到了與DSLR相當的速度了。
but, 一切問題就在這個but!使用對比對焦的相機,一定要開著感光元件燒相機才能運作!於是這類相機單顆電池的可拍攝張數遠遠不如DSLR(包括Sony新的半透鏡式相機a77, a55)。耗電、大面積感光元件的散熱以及升溫造成的影像熱雜訊,都是設計上必須克服的技術問題。
所以富士在X-Pro1上繞了個彎,採用了曾經普及的超音波or紅外線對焦,讓感光元件可以像底片或DSLR一樣只負責截取瞬間影像就好了。於是和當前EVIL相機相比解決了耗電與過熱難題,簡化快門運作步驟提高反應時間;和DSLR相比當然是省下分光給相位對焦用的反光鏡室,機身縮小且機構單純化,省掉反光鏡翻來翻去的震動聲音,提高系統可靠度。
但缺點是,單靠超音波or紅外線對焦,只能中央單點對焦。而且使用者自觀景窗看出去的對焦點、鏡頭自身的對焦點,以及對焦機構瞄準的對焦點,將隨著對焦距離愈遠而出現愈大的誤差。這也是為什麼Contax G90 sonnar鏡頭裝上G1,G2容易迷焦的原因,是這種對焦機構的限制。
為解決這個問題,X-pro1可能在一年前發表的x100的基礎上,加入混合對焦機能。也就是結合紅外線對焦,以及感光元件的對比對焦。在近攝微距以及望遠的鏡頭上,採用感光元件作對比對焦;而在28-90之間的焦段,則使用紅外線對焦。
這在使用者端有什麼好處呢?在街頭快拍(snapshot)與報導攝影上,習慣定焦鏡視角的攝影者為了獵取所見即所得的影像,機器儘可能快的快門反應時間是必要的。Xpro1採用紅外線對焦機能與光學觀影窗攝影時,應該可得最佳快門反應速度,並且因為感光元件不必實時開啟,相機可以在低電流下維持隨時可用的待機狀態。
當有微距與望遠的需要時,再打開快門簾用感光元件作對比對焦,這種不搶快的時候快門反應速度可以差一些沒關係。換句話說,用在100mm以內的街拍,X-pro1的性能是最強的;如果要望遠拍攝運動題材,就力有未逮了吧~
富士給X100包裝成街拍機的用心,延伸到X-pro1上。或倒過來回頭看,X100是X-Pro1的實驗機。以街拍機浪攝流包裝的X100的銷售量,說明了市場對這類相機的需求是存在的。在這個基礎上富士才繼續開發下去的吧?
回到本文一開始拿Leica M機的對比。M機的定位原本就在街拍上,使用光學觀景窗與定焦鏡的拍照真是讓人愉快啊。但目前獨占高階街拍機市場數位Leica M機,性能非常落後,而且天殺的訂價明顯超過Leica應得的合理報酬(看AG Leica財報滿出來的現金就知道,它的產品訂價超過成本太多了),精品行銷路線已指定專賣給品味一流技術三流的業餘玩家。攀附不上一流品味的普通人,還有若買了M9與鏡頭工作必然回不了本的職業攝影師,就在當前的市場選擇上浮沉。
富士以更先進的對焦機能與更合理的價格切入高階街拍機的市場,真的是可喜可賀。也給Leica獨占的市場一記重擊!
不過話說回來,這相機顯然不是瞄準入門的攝影使用者。富士一發表的鏡頭全為定焦,目前Sony, Samsung, Olympus, Panasonic,甚至是Ricoh GXR系列都沒有敢這麼做,因為對初期的市場開發不利。再者是光學觀景窗沒有景深預覽的能力,框與實拍圖有些許誤差,都是進階使用者才能容忍或說轉化為優勢的奇特屬性。
或說,X-Pro1上市後,看到消費者這麼抱怨:「光學觀景窗很難用,只是省電而已沒必要啊…希望富士可以取消光學觀景窗的設計並降低售價」,應該不意外。對於這種意見我的看法是:閣下,OVF正好是這相機的亮點啊。
至於所謂的高階街拍機市場,很難具體形容,可以見這個日本blogTokyocamerastyle的抽樣。
標籤:
fujifilm Xpro1,
gears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