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ruce: mirrolessrumors
點上Mirrorlessrumors網站,又看到新消息了,重點如下:
1. X-Pro1 的光學觀景窗將內建0.37x與0.6x兩種倍率,0.37x適用廣角鏡(for 18mm),0.6x為望遠(for 35mm, 60mm),應可自動切換。並在安裝第三方鏡頭時,可手動切換倍率。
2. 富士將在2012年發表更多X接環鏡頭,以及leica-m鏡頭轉接環。
3. 使用轉接鏡頭時,目視合焦判定機制不明,可能是切到EVF。
4. 新感光元件讓紅藍綠三色以六乘六一組隨機排列,因此可以取消低通濾鏡的使用提高畫質,但資料流量大增,富士開發全新處理器對應。進一步該感光元件性能與特點不明,不確定是否為富士已登記專利的有機感光元件。
5. 有專用閃燈。
6. 可換手把。
美國Amazon上已可預購X-pro1,並有網頁列出鏡頭性能諸元。單機身預購價為USD. 1,699。鏡頭如下:
35/1.4:六群八枚(含一枚非球面鏡)。採用52mm濾鏡。
18/2:七群八枚(含兩枚非球面鏡)。採用52mm濾鏡。
60微距:八群十枚(含一枚非球面鏡與一枚超低色散鏡)。採用39mm濾鏡。
但網頁只出現一下就被拿掉了…
除了感光元件的性能是注目點外,轉接環的消息也很令人振奮:為了Leica M鏡頭內建切換倍率的OVF終於實現(雖然說不過是ovf可變焦的老梗),不必為了廣角與望遠鏡頭分開買機身了!不過為何指定0.37x與0.6x兩種倍率令人納悶,難道ovf不能無段變焦嗎?
--
補充小知識:
這裡只講有光學觀景窗的相機!!(四五和用LCD取景的數位小相機都不算)。
單眼反射式(SLR)和Hasselblad這類相機可以讓鏡頭射入的光線折射從光學觀景窗出去,因此目視所得與鏡頭所得一致,差別在亮度與邊框大小。
沒有反光鏡機構的相機,相機從光學觀景窗看出去,與鏡頭實際取景並不一致。如果是固定鏡頭的相機,單配一個與鏡頭視角相當的觀景窗即可,比如雙眼反射式相機(Twin-Lens Reflex, TLR)或定焦隨身小相機/傻瓜相機(compact camera)。但如果機身為可交換鏡頭,獨立的光學觀景窗就必須相辦法與鏡頭連動,取得類似畫面以利取景構圖。
在Contax G1/G2的例子裡,是使光學觀景窗可變焦,由機身判定裝上何種鏡頭後將觀景窗推拉到指定視角。在Leica M系列,則是使用框線標示。也就是在固定的觀景窗視野裡,用亮線框出不同鏡頭的視角,框線內為鏡頭實際取景範圍。請看:
source: Chasing Light
由於是固定的觀景窗,因此如果安裝上過廣的鏡頭,就無法看到框外的範圍,所謂的「爆框」。如果安裝過遠的鏡頭,則框線內範圍變得很窄,看得會很吃力。因此對應不同的鏡頭使用需求,Leica M提供不同倍率的機身。標準為0.72x,內有28, 35, 50, 75, 90, 135六個焦段的框線。如果經常使用廣角鏡頭,有0.58x的機身,看出去28, 35, 50較廣較舒服。如果較常使用望遠鏡頭,則有0.85x的機身,這樣75, 90, 135的就看得較清楚。另有0.91的機身,沒有放大與縮小的視角,看起來最直觀最爽,可惜只配在老機M3上。
所以為了要兼顧全焦段需要又要用得爽,最好是0.85, 0.58各有一部。那為什麼不內建切換倍率的光學鏡組就好了?
管他的,Leica辦不到,Fujifilm辦到了,爽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