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5日

對富士X-pro1謠言露出的雜感

souruce: mirrorlessrumors

哇嗚,夢想中的數位像機終於實體化了。即將發表的Fujifilm X-Pro1,有光學觀景窗的可換鏡頭無反光鏡相機!

從mirrorless rumor網站中公佈的資料顯示,這部Pro1與市面上無反鏡鏡可交換鏡頭相機最大的不同,在於配備了光學觀景窗,並可隨著不同視角的鏡頭變換視野。雖然這在光榮的Contax G1以及G2上就已經實現,但是在配有LCD可realtime取景的數位相機上,這是頭一遭。

這麼說,Leica迷一定抗議,因為數位Leica M機也延用了過去的光學連動對焦機構,X-pro1不是第一部。

如果看造型,X-Pro1是有Leica M機的影子,Leica迷的抗議也沒錯。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,最大的不同就在那個對焦機構啊!Leica M系列到今天都不能realtime取景,它的對焦方式還是一百年前就已經開發出來的連動測距機構。利用三角函數的原理,機身上除光學觀景窗外得另配有一個測距用的,與手動對焦機構連動的小窗,供疊影對焦。以下圖的Leica M9為例,疊影用小窗位在M9刻字與紅可樂標中間。Leica M系列為了交換鏡頭的不同視角,另外再挖了一個窗提供框線,位在紅可樂標與光學觀景窗的中間。根據三角函數的原理,疊影窗和觀景窗的距離愈遠,對焦精度愈高。(關於連動測距的對焦原理與框線,可看徠卡迷網站上LEICA M 型相機測距儀的精確度一文)

source: 興華拓展

可是看看富士的X-pro1吧,機身正面上部,除了光學觀景窗開在同一位置,並沒有疊影對焦機構。取代疊影窗的是一個小開口,這應該是底片時代常見於小相機的紅外線or超音波對焦機構,可對目標物發射紅外線或超音波並計算反射訊號回傳的時間差,推估距離供鏡頭對焦。這個過程都是自動的,也就是AF機能!相機AF機構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,Leica M系列的鏡頭裡仍然只有玻璃鏡片,沒有電子訊號接點沒有微型馬達,只能手動用目測判定合焦。聽說就是這個靠眼手合一的手動對焦機制,把H. Bresson和許多知名攝影家的眼睛搞殘了…

source: Leica News & Rumors

然而底片小相機通常是不可換鏡頭的,光圈通常也較小可以容忍較低的對焦精度。直到Contax G1與二代目G2問市,才使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自動對焦相機(有夠饒舌)實用化。僅管Contax G系列光學與電子系能都「非常」優異,還是被數位浪潮吞沒而退出市場。

奇怪的是,交換鏡頭無反鏡自動對焦相機的嘗試,在G系列後似乎就終止了。數位時代開始後,隨身Compact DC主要採用對比對焦(contrast focus),感光元件同時處理截取影像與對焦的工作,快門反應慢只適用業餘需求;數位交換鏡頭單眼反射式相機(DSLR)則採用相位對焦(phase-detection focus),利用獨立的相位感測器對焦控制鏡頭鏡片,快門反應可以更快。後來M4/3聯盟與Sony,三爽牌在2009年投入了無反光鏡交換鏡頭數位相機的市場後,藉由處理速度更快的晶片提升了感光元件圖片更新率,提升對比對焦的效率,使快門反應提升到了與DSLR相當的速度了。

but, 一切問題就在這個but!使用對比對焦的相機,一定要開著感光元件燒相機才能運作!於是這類相機單顆電池的可拍攝張數遠遠不如DSLR(包括Sony新的半透鏡式相機a77, a55)。耗電、大面積感光元件的散熱以及升溫造成的影像熱雜訊,都是設計上必須克服的技術問題。

所以富士在X-Pro1上繞了個彎,採用了曾經普及的超音波or紅外線對焦,讓感光元件可以像底片或DSLR一樣只負責截取瞬間影像就好了。於是和當前EVIL相機相比解決了耗電與過熱難題,簡化快門運作步驟提高反應時間;和DSLR相比當然是省下分光給相位對焦用的反光鏡室,機身縮小且機構單純化,省掉反光鏡翻來翻去的震動聲音,提高系統可靠度。

但缺點是,單靠超音波or紅外線對焦,只能中央單點對焦。而且使用者自觀景窗看出去的對焦點、鏡頭自身的對焦點,以及對焦機構瞄準的對焦點,將隨著對焦距離愈遠而出現愈大的誤差。這也是為什麼Contax G90 sonnar鏡頭裝上G1,G2容易迷焦的原因,是這種對焦機構的限制。

為解決這個問題,X-pro1可能在一年前發表的x100的基礎上,加入混合對焦機能。也就是結合紅外線對焦,以及感光元件的對比對焦。在近攝微距以及望遠的鏡頭上,採用感光元件作對比對焦;而在28-90之間的焦段,則使用紅外線對焦。

這在使用者端有什麼好處呢?在街頭快拍(snapshot)與報導攝影上,習慣定焦鏡視角的攝影者為了獵取所見即所得的影像,機器儘可能快的快門反應時間是必要的。Xpro1採用紅外線對焦機能與光學觀影窗攝影時,應該可得最佳快門反應速度,並且因為感光元件不必實時開啟,相機可以在低電流下維持隨時可用的待機狀態。

當有微距與望遠的需要時,再打開快門簾用感光元件作對比對焦,這種不搶快的時候快門反應速度可以差一些沒關係。換句話說,用在100mm以內的街拍,X-pro1的性能是最強的;如果要望遠拍攝運動題材,就力有未逮了吧~

富士給X100包裝成街拍機的用心,延伸到X-pro1上。或倒過來回頭看,X100是X-Pro1的實驗機。以街拍機浪攝流包裝的X100的銷售量,說明了市場對這類相機的需求是存在的。在這個基礎上富士才繼續開發下去的吧?

回到本文一開始拿Leica M機的對比。M機的定位原本就在街拍上,使用光學觀景窗與定焦鏡的拍照真是讓人愉快啊。但目前獨占高階街拍機市場數位Leica M機,性能非常落後,而且天殺的訂價明顯超過Leica應得的合理報酬(看AG Leica財報滿出來的現金就知道,它的產品訂價超過成本太多了),精品行銷路線已指定專賣給品味一流技術三流的業餘玩家。攀附不上一流品味的普通人,還有若買了M9與鏡頭工作必然回不了本的職業攝影師,就在當前的市場選擇上浮沉。

富士以更先進的對焦機能與更合理的價格切入高階街拍機的市場,真的是可喜可賀。也給Leica獨占的市場一記重擊!

不過話說回來,這相機顯然不是瞄準入門的攝影使用者。富士一發表的鏡頭全為定焦,目前Sony, Samsung, Olympus, Panasonic,甚至是Ricoh GXR系列都沒有敢這麼做,因為對初期的市場開發不利。再者是光學觀景窗沒有景深預覽的能力,框與實拍圖有些許誤差,都是進階使用者才能容忍或說轉化為優勢的奇特屬性。

或說,X-Pro1上市後,看到消費者這麼抱怨:「光學觀景窗很難用,只是省電而已沒必要啊…希望富士可以取消光學觀景窗的設計並降低售價」,應該不意外。對於這種意見我的看法是:閣下,OVF正好是這相機的亮點啊。

至於所謂的高階街拍機市場,很難具體形容,可以見這個日本blogTokyocamerastyle的抽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